台灣地區香爐的使用,是緣起於漢族移民的帶入,因香爐的擺設以傳統本省人居多,主要以河洛人、客家人的文化為主,因此,香爐文化是源自於祖籍福建、廣東的閩、客人,因宗教信仰及祭拜神明祖先之故;後來文人雅士在附庸風雅之餘,在生活空間中焚香、薰香,於是焚香、薰香的香爐便應運而生,香爐的形制也就逐漸多樣化了。

DSCN5336  


在傳統的家庭中,香爐裡的香,象徵著家族薪火代代相傳、綿長不絕的家族任務及宗脈傳承。先民對香有一股崇敬的心理,只見縷縷香煙升
往天空,便相信祈願已藉著香煙傳達給神明。

在台灣傳統家庭中,大多設有神案,案上供奉著祖先牌位及神明掛軸,並擺著花瓶、燭臺、香爐、香筒及案前八仙桌,每天桌上供著鮮花、素果,爐香裊繞。

正廳的門內樑間,懸掛著天公爐,作為年節或早晚禮拜神明時,對外先拜天公的插香處;在習俗中,天公是眾神的主宰,因至高無上而單獨將香爐高掛於人身的門內空間。

每天早晚點燃三柱香,必須走到門外,先拜天公,再拜地神,插一柱香在香插小爐,回到屋內,再拜家中供奉之神明及祖先,並將香各插一柱在神明、祖先牌位前的香爐中。

DSCN5333  

在寺廟佛堂中,信徒手持一柱香,彷彿就能脫離俗世的喧囂,讓身心安寧;香煙裊裊上達天聽,心中的祈願傳達給天地神靈;寺廟裡的香爐,主要是盛置燒香,作為供具,同時也可莊嚴殿堂,是世俗心靈安頓之所在。

香爐依上香的方式及使用的香不同,分成三大類,分述如下:

1.置香爐:又稱「供爐」、「座爐」,置放在桌上,有立香爐(立燒線香)、臥香爐(臥燒線香)、檀香爐(焚燒檀香)三種。

2.柄香爐:即「手爐」,有爐柄可供執持,多用在迎請神明的場合。

3.鼎香爐:有三支爐腳,兩側有耳,多立於地上。無耳的鼎香爐,又稱為三足香爐。

DSCN5330  
在傳統的習俗中,供奉神佛的香爐以石頭為製作基本材料,因為「石」音與「惜」福、「惜」緣相同,取其諧音吉利,但因現實生活中石材短缺,石製香爐數量極少,多數以瓷器香爐替代;供奉神佛的香爐以圓形為主,主要取其「原融」、五湖四海皆兄弟之意。

而祖宗牌位的香爐,多數以方形為主,主要希望子孫能行為端正、個性耿直、堅守原則,規規矩矩待人處世。

DSCN5328  

香爐的大小比例主要以佛像的二分之一為主,除了美觀之外,更是對神明的一種尊敬。香爐上的紋樣及文字有別,佛教香爐多半是以蓮花、象為主,而道教香爐多半是以龍鳳為主。

總而言之,在物質環境中,「爐」是薰香之器具,但在宗教信仰裡,爐是家庭、宗族的象徵,也是人與神、人與祖先的聯繫媒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regal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